“学者先要会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产生创新的意识。质疑的过程是潜心会文的过程,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怀疑求进的过程。经过训练,“质疑”已融入学生的阅读实践,“质疑”已成了他们的一种阅读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这种批注为语文课堂生成掀起了一次次波澜,带来了一次次高潮。 三、在情感触发点作批注:情到深处泪自流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就使得“文章不是无情物”。从某种角度讲,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论文答辩情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的投入”,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指导学生进行批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寻找文本中的令人感动处或震撼人心处,让学生投入地写,动情地说,从而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我引领学生找准文本情感的震撼点——“普罗米修斯在高加索山上受尽折磨”进行批注阅读。孩子们潜心会文,置身于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普罗米修斯的痛苦,吞噬着他们的心。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心为人类着想的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只能简单地说一说我们的想象。骄阳似火,悬崖上光秃秃的,崖壁像是一块烧红了的铁板,普罗米修斯既不能跑到树荫下乘凉,也不能喝水解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后背靠在岩石上发出吱吱的声音;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普罗米修斯既不能穿上温暖的棉衣,也不能躺在舒适的被窝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靠在冰冷的岩石上任凭狂风暴雪吞噬着自己的身体;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暴雨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山崖,也抽打着普罗米修斯这颗善良的心。烈日的炙烤、暴雨的抽打、恶鹰的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身躯已经血肉模糊,就这样一天、一年、十年、几十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因“情”而做,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为教师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选准文章的动情之“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进而通过默读、静思、体验、感悟,迸发出一串串语言的火花。 四、在关键字词处作批注:涵咏功夫意味长 在一篇文章中往往能够找到一些对于描写景物、人物、事物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词语。“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这样一些重点词语进行咀嚼品味,挖掘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实现对语言的深层感悟,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此举,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感,又为学生更好地感悟、走进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生命桥》一文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老羚羊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我引导学生抓住“猛蹬”一词进行批注。孩子们那充满智慧的语言震撼着我的心灵:“虽然年轻羚羊‘猛蹬’了老羚羊的背,但是我能感受到年轻羚羊们心如刀绞、悲痛万分,它们的心也在激烈地‘猛蹬’着,犹如千万条毒蛇撕咬着自己的心,因为它们的脚下是自己的亲人呀!老羚羊们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炽热的心跳,它们会说:‘使劲地蹬吧,孩子们,我们不怕疼,我们不怕牺牲,只要你们能够好好地活下去;使劲地蹬吧,孩子们,为了我们羚羊群的将来,蹬吧……’年轻羚羊也会说:‘永别了,我的亲人们、我的长辈们,你们是我们羚羊群的骄傲,你们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不会让你们白白牺牲的,我们一定会好好地活下去,你们这种‘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会代代相传……’” 在这个教例中,学生从“猛蹬”一词出发,在咀嚼、品读中感悟羚羊们情感发展的轨迹,体会到老羚羊们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可见,只要我们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引导学生抓住最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字、词去品味、批注,学生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品悟语言的方法,又深入地走进了文本,咬文嚼字,情感与文旨融为一体。从而,自然地产生读之乐、读之味了,并在大胆合理想象中体验课文情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是灵动的诗篇,是真情的呼唤。而批注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是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心灵深处的阅读,更是 “人”的阅读。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让笔尖的滑动,留驻阅读的精彩瞬间,让我们一起共同为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而努力。 |